肺癌专家:肺癌变成慢性病,不能漏了罕见突变

时间 2022-03-01 发布 问创生命公众号 点击数

直至目前,肺癌仍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首位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约80多万新发肺癌患者。在全球范围内,肺癌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全球5年生存率只有17.8%。

沉重的数据旁,闪现着希望的光芒——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相关肺癌疗法突飞猛进,越来越多肺癌患者活得久了,活得好了,也让临床医学专家们对于“把肺癌作为一种慢性来管理”的信心倍增。

肺癌变成慢性病,不能漏了罕见突变患者。日前,以“ROS1靶握每分可能”为主题的专家媒体沙龙会在广州举行,10多位省内肺癌专家围绕肺癌罕见靶点诊疗挑战性问题、肺癌罕见靶点治疗经验、诊疗水平提升办法等进行探讨。

总量大:每7个肺癌患者就有1个罕见靶点阳性

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肺癌其实分很多种,在我国,EGFR基因突变阳性最广为人知。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党总支书记、肿瘤中心主任、肿瘤中心肺一科主任杨衿记教授向媒体做了“入门级”科普。肺癌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5%,第二类是小细胞肺癌,约占15%。占肺癌85%的非小细胞癌里,约65%是腺癌,其他如鳞癌、腺鳞癌、大细胞癌等加起来占两三成。越来越多肺腺癌的驱动基因被发现,原来70%-80%肺腺癌有基因突变驱动,常见的EGFR突变、ALK重排的发生率分别为约50%、5%~7%,而其他驱动基因发生率低于5%而被称为“罕见突变”。

“罕见突变非常需要被看见,它们总量占所有肺癌约15%”,杨衿记教授指出,ROS1重排、BRAF突变、Met扩增、HER2突变等,单个肿瘤驱动基因突变发生率低于5%,但罕见突变总体占有量大,可以理解为每7个肺癌患者中,就约有1个罕见靶点阳性。

新希望:ROS1靶向疗效胜于化疗

杨衿记教授以ROS1阳性举例,给罕见突变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以往ROS1阳性患者采用化疗,获得约三四成的疗效;用克唑替尼靶向用药后,疗效翻倍,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长达60个月,“最难治的肺癌脑转移,如果有ROS1阳性,靶向治疗无进展期为十五、十六个月,比化疗的八、九个月显著延长”,杨衿记教授介绍,呼吁把ROS1靶向药物放在一线治疗,而不是二、三线,会有更多患者获益。

要实现突变阳性肺癌慢性病管理,还需要面对靶向药物耐药问题,杨衿记教授鼓励再活检,除了组织活检外,还有包括浆膜腔积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腹水)、外周血甚至脑脊液等更多液体活检,精准监测进展模式,分析耐药机理,提供下一个ROS1靶向药物或者和其他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机会。

其实不止靶向治疗,化疗、抗血管生成甚至免疫治疗都存在耐药问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马树东教授认为,罕见突变肺癌患者耐药后,不会无计可施,根据再次精准检测的结果,除了更换二代、三代分子靶向药外,当出现耐药的旁路细胞信号激活或组织学突变时,采用相应的化疗、化疗联合靶向(抗肿瘤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等方法,都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大难题:如何准确检测出罕见突变

紧接着杨衿记教授的话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感染科副主任、药学部副主任唐可京教授分享罕见突变病例的治疗方案选择,“提升肺癌罕见靶点诊疗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动用一切力量将其准确检测出来”,唐可京教授说。

一名患者2011年时32岁,发现右下肺4厘米癌灶时做了根治术,术后2-4年间肺内结节增多,上下肺都有转移癌灶,2015年用手术标本做两个基因的检测,是EGFR阴性,因此从2015年8月开始只能进行化疗。直到2019年8月,做了425个基因套餐的组合检测,才最终发现他有双ROS1基因融合。随后的治疗里,就涉及了很多精准检测、精准治疗、耐药管理、副作用管理和后续用药选择等。

“ROS1等罕见靶点诊疗之所以能获得相对较大的突破,更多在于临床中靶点检测意识的提升和检测的规范化,提高了一线靶向治疗比例,因此部分患者得以实现了长生存的希望。”唐可京教授认为,作为临床医生,有责任、有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罕见靶点诊疗机制,根据不同患者的检测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推荐,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最优的治疗。

大医院陆续开设“肺癌罕见突变靶向门诊”

事实上,罕见突变被“看见”了,罕见靶点诊疗需求就不断增多,大医院陆续开设“肺癌罕见突变靶向门诊”,针对发现肺癌罕见靶点的人群开展问诊咨询、多学科会诊(MDT)、后续诊疗及临床试验入组推荐等工作,也加速了罕见靶点诊疗知识普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部肿瘤科主任医师杨海虹教授指出,非小细胞肺癌异质性大、治疗模式复杂,临床上对肺癌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探索从未停止,她说:“ROS1靶点已可作为推动罕见靶点诊疗发展典型,通过继续完善专病门诊、多学科诊疗等模式,推广应用到其他罕见靶点,将帮助更多患者获得高效而精准的诊疗服务。”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张海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谢展鸿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及内科学科带头人、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贾筠教授等众多专家就罕见靶点临床规范用药经验,多基因套餐检测助力罕见靶点诊疗等分享经验与建议。